美国的行星探测器“旅行者2号”于1989年8月25日接近了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海王星,向地面发来了大量的有关海王星的最新信息,其探测成果举世瞩目。不久,“旅行者2号”将远离海王星飞向太阳系之外。

“旅行者2号”是于1977年与“旅行者1号”相继由地球出发的。1980年,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木星、土星的探测任务后,“旅行者2号”同“旅行者1号”就开始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为揭开太阳系之谜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旅行者2号”又将不孚众望,继续作它那无边无际的太空旅行。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它也许会给地球上的人类继续传来令人惊异的消息。

这里就“旅行者1、2号”在太阳系内的探测成果及“旅行者2号”的未来作些介绍。

在“旅行者1、2号”从地球出发后不久的1979年,两机就观测到与月球大小相仿的木卫一“伊俄”上存在着活火山,而且火山活动相当频繁。在这不大的球体上竟有八个地点浓烟升腾、蔚为壮观。浓烟的喷出速度为每秒一公里以上,远比地球的火山活动剧烈得多。这一发现令长期以来依赖于地面观测的天体物理学家惊叹不已,事实说明火山活动并非地球的“专利”。“旅行者1、2号”还发现木星也具有与土星类似的光环,并又发现三颗木卫,至此才得知木星有十六颗卫星。

在对土星的探测中 · “旅行者1、2号”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解开了土星的象征——巨大的光环之谜。以前,人们仅知道土星的光环只分为中、内、外三环。通过两机的探测才了解到土星的光环竟有七环之分,而且这一巨大的光环宛如一张布满了纹沟的唱片。同时,两机又发现了八颗土卫。这样一来,土卫的准确数字为十七颗,包括其它的微小卫星在内,土星成了太阳系内的“大家族”。

当“旅行者2亨”与飞往太阳系外的“旅行者1号”告别以后,就单独飞向天王星。天王星是一颗自转轴为水平向的奇妙的行星,宛如一只圆桶辘辘地围着太阳旋转。与陀螺似旋转、自转轴为垂直向的地球和其它行星相比,天王星确实不同凡响。在对天王星的探测中,“旅行者2号”意外地发现天王星的磁轴与自转轴竟偏离60度左右,这一特征也是其它行星所不备的。除此之外,又发现了十颗天王卫和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光环。

“旅行者1、2号”都不会重返太阳系了。“旅行者2号”在通过海王星后的五周内,会继续从海王星背面向地球传回观测数据。然后,它一边测定太阳向宇宙空间喷发的等离子、太阳风及磁场,一边逐渐远离太阳系而去。这类观测大约能持续到2020年。至时,以钚为燃料的核电池输出功率将大为减弱。

“旅行者2号”在无涯的旅途中,携带了一封带给球外文明的“信柬”。这是一张直径为30英时的灌有“地球之音”的镀金铜质唱片,上面记录了地球上的声音和图像。如60种语言的问候语、海浪声、风声、雷声和鸟鸣;同时还录有爵士乐、摇摆乐等音乐及地球人的照片和太阳系结构图。这张唱片能保存10亿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会遇上能解读它的球外文明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悬案。

[范一超编译自[日]《读卖新闻》1989年8月28日]

空间应用研究的方向之争

根据上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的一项报告,在里根政府任期内制定的一项有关太空失重研究和制造的民间开发计划将可能被取消。该报告认为,航天飞机完全可以完成上述计划中的绝大多数的使命,并且在未来的5 ~ 10年内看不出该计划在微重力研究与制造方面会有令人瞩目的进展。

两年前,休斯敦的一家空间工业公司提出了一个设想,计划在90年代初由航天飞机发射一颗12米长的无重力飞行舱。尽管实验室倾向于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的载人空间站“自由号”于本世纪末完成以前提供某种有关空间商业化的可能性,但是,民间的航天工业前景仍然不容乐观,NASA反对从事空间研究的地面实验室与空间站争经费。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已在1988年底对美国的空间实验研究的前景作了一番调查。

调查报告认为失重环境对于科学研究确有价值。但是目前似乎还没有必要成立一个商业化的空间实验室。因为现有的设备已经能够提供一系列无重力实验的条件,从1992年开始,航天飞机的使命将能够提供实验所需要的16 ~ 28天持久的空中逗留时间。这对完成现计划中的微重力试验是绰绰有余的。

该报告认为,考虑到尚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还未解决,所以现在更需要的是有人操作的而不是无人操作的空间实验室,只有在微型机器人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备更完善以后,商业化的空间制造业才有实际的价值。

[朱泽民译自Nature,1989年4月20日]

用高聚物制造的有机肌体机器人

英国霍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制造机器人手臂的方法。这种手臂是通过高聚物的扩张和收缩移动,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液压、电子或气动刺激移动的。该研究小组声称,这种高聚物肌体比用现行技术驱动的肌体要灵活得多,因为只要加某种化学试剂,它们就能变硬或变软。

许多生物体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从而产生运动,但机器却很少能这样,泰勒等人说他们通过肌体来驱动机器人的思想来源于研究人和动物的运动。

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放在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酸的共聚物上,该共聚物在1950年科学家们研究人体肌肉的工作原理时被首次研究。科学家们在构成胶体的两单体间建立了三维交叉网络,它由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酸以3:1的配比所组成。如果单体以不同配比连接,则肌肉的强度就会变化,而且它们的反应速度也会改变。

当水加入胶体时,高聚物就会膨胀。这是因为水分子和高聚物一样,被离子化和极化,因此很容易在平行的高聚物细丝间移动,并将其分开。如果加入一种非极性溶剂,如丙酮,就很难与高聚物亲和,也不会挤入细丝间。通过渗透过程把胶体中的水挤出,胶体就会收缩。

科学家们利用上述原理产生了每平方厘米30牛顿的力,这相当于自然肌肉产生的力。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对可同时工作的肌体,以产生同人手类似的握力,它是由两个互补肌体——屈肌和伸肌组成,并以类似于“尖子”的两个对立面束缚在一起。每种肌体都由一个水密室组成,该室含有几条平行相连的高聚物肌肉。当所需化学试剂加到室中时,这两种肌体就会移动。计算机精确控制每种刺激所需的药量。

意大利比萨大学的罗西正在进行类似工作,他利用电子技术来改变肌肉室的酸性。考德威尔声称该方法使肌肉响应较为迟缓。日本科学家也在研究电子技术刺激的高聚物肌体。

[刘兵译自New Scientist,1988年11月5日]

用于治疗的人造细胞

遗传工程细胞最近在美国联邦政府批准的一项试验中首次被注入一名患者体内,即把一个基因植入病人的白细胞内。这项试验旨在增强对一种新奇癌症的治疗效果。美国全国保健协会主持了这项试验。协会主席詹姆斯 · 温加登博士说:“基因植入技术能对许多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这次试验的意图是要追踪实验室培养的一种特殊白细胞,即人们熟知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这种细胞对癌有杀伤作用。

去年12月,罗森堡博士的一篇报告说,利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使20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11人病情有所减轻,就像在这之前的一项试验中用白细胞攻击癌一样,只是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一些患者能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中得到好处,而另一些患者却不能。研究人员要弄明白这一点,看来先要摸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人体内能生存多久,居留在什么部位。

全国保健协会的这个研究小组应用由全国心、肺与血管协会的W. 弗伦奇 · 安德逊博士和全国肿瘤协会的R. 迈克尔 · 布莱斯博士共同开发的基因移植技术,把一个使药物新霉素失去活性的细菌基因植进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内用以跟踪患者的癌细胞扩散。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称之为内杀菌素 - 2(IL-2)的激素在实验室培育出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当细胞开始成长时,对肿瘤浸润淋巴进行取样,并使之接触载有抗新霉素能力基因的老鼠病毒。当病毒进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时,它便把它的遗传负荷永久地附着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上。

罗森堡博士说,又一名患者可在本周末接受治疗。全国保健协会的这个研究小组已承诺治疗10名期望延长寿命在3个月以下的病人,这一承诺经过7个月的审查后已得到全国保健协会下属几个委员会的认同。但是,如果治疗对象要扩大到10名病人以外,或者运用其他种类的基因治疗则需获得新的批准。

科学家们最终希望利用基因移植技术来提高对肿瘤浸润淋巴的治疗效果,在实验室里,全国保健协会的研究小组已经向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植进能制造抗癌蛋白的基因,例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生长激素内杀菌素 - 2。

[曾霖生编译自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1989年5月25日]

“焦虑”梦和创伤后紧张的关系

在创伤后情感异常的研究方面,梦展示了新的重要意义。研究者发现,在创伤后的很长时间内仍从多方面重新体验到早该消除的创伤事件,即创伤后紧张性障碍,这些患者的梦境具有发人深省的共同点。典型的病症是再度身临其境的恶梦,患者在不安、愤怒、惊恐和悲伤中,被惊醒过来。遭恶梦干扰的睡眠又可引起其它病症。诸如“过度智觉状态”,易受惊,易激动和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学者们认为一再发生的恶梦是由涉及这类梦境的大脑同一部位引起的。根据“焦虑”梦的特点,可以把创伤后紧张性障碍和其它精神病症状区别开来,并为揭示这一病变的生理学提供线索。

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家理查德 · 罗斯说:“焦虑梦是创伤后紧张性障碍的基本表现。”他见到的这类患者都有这一症状。

虽然其它情感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和梦境扰人也很常见,但是创伤后情感障碍的“焦虑”梦颇具特色。如一些学者报告,感情脆弱者令人不快的梦境的数目也很多,但他们从未发生过创伤后紧张性障碍患者那种重现不幸的梦魇。

被痛苦经历困扰,难以自拔者容易做“焦虑”梦。对二次大战期间曾经在集中营关押的23名男女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在晚间实验的固定时刻被唤醒后,精神调节良好者做梦很少,而且只有三分之一的时刻能回忆起梦境;精神调节不良者有80%的时刻能够回忆,梦境内容颇为焦虑凶险。

罗斯认为,“焦虑”梦有可能是创伤后紧张者一而再、再而三,屡试屡败地试图重建被创伤破坏的感情平衡。芝加哥的一位精神病学家,罗莎琳 · 柯瑞特为这一说法提供了间接的支持,她对200名离异男女进行了研究、发现“焦虑”梦对感情创伤的恢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严重忧郁者的梦境最差,”柯瑞特大夫说。但是1年后,他们的心绪比梦境平平者更为安宁。

[任少华摘译自New York Times,1989年8月30 日]

你认为肝炎可以部分免疫吗?

乙型肝炎是病毒侵入肝脏所致,因而会引发肝硬化,肝癌或导致死亡。人们认为乙肝是全球性的一大严重影响健康、令人忧虑的问题。然而,90% ~ 95%的人接种疫苗后,体内形成抗体,免遭乙肝病毒的袭击。科学家们目前正在研制更为方便,更为便宜的疫苗以期更广泛地应用。但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的疫苗生产流程还不足以满足需求。

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们在2月份的《国内医学》年鉴上报道说必须定期使用乙肝疫苗辅助剂来维持抵抗乙肝病毒的免疫效果。Mary · M · Horowitz和她的合作者们,在发现某些可能影响先前接过种的人员的免疫持续时期的因素之后,在一组医院聘请的人士的协助下,测试了一种剂量低的辅助剂功效。

科学家们说,从首次接种后3年来的研究表明,在245名受种人中,有38%的人体内抵抗力十分弱,以致不再受到免疫保护。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是衰老、抽烟和体重较重;有78%的人施用了一种简便的低剂量乙肝疫苗辅助剂,他们体内低的抗体水准在1个月内有了大幅度提高。

尽管科学家已探知各种各样的人群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各种反应情况,眼下的研究表明:第一次接种乙肝疫苗后反应效果不是很好的人,或者因为已过疫苗持续有效期而丧失抗体的人的百分比令人震惊地上升。Horonitz告诉《科学消息》杂志,“我们的研究(报告)证明这些人受到了免疫保护。但(根据这些结果)你可以举出一个例行对接种疫苗后实施隔离的实例,是否是如此以致引起了某些人的怀疑。”要提出另一个研究报告证实免疫实际上已经丧失是件困难的事,她说道这是因为对于随后数年实施接种的情况,通过对大批接种乙肝疫苗的人进行监测,才能探究出他们受到感染的比例是否正在增大。

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位官员在一次会谈中说道,在这一时期,疾病控制中心和劳动职业安全和保健署的美国分部都没有考虑到进行跟踪隔离治疗的必要性。相反地,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包括药物滥用者,搞同性恋的男子,以及健康的工人,这些人最有可能成为传染上乙肝病毒的人。

[陈敏闽译自《Science News》1988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