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个主攻国家高科技项目的科研组织。该所以超细颗粒制备与表面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为主攻方向,同时发展超细粉末材料及以超细粉末为基础的精密陶瓷、生物材料、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高档油漆、涂料及微胶囊制备等技术。该所由一批来自化学工程、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物理、自动控制及精密化工等学科与专业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员组成。

中国的科研体制如何改革,科研与生产如何更好地结合,这个重大课题近10多年来已反复地成为人们的话题。前一阶段,上海市有关决策部门决定在产、学、研之间建立一体化的联合体,以将三股力量合在一起。应该说我国的基础科学的某些领域,如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医学工程等并不比国际水平差,但这些优势往往只在实验室里体现,而未能成为产品、商品。我们的高校、研究院所与产业部门间似乎存在着一道难以弥合的沟,为填补这一缺陷,许多人在思考,在努力。目前接二连三听到一些使人感奋的消息,在华东化工学院(又是华化!)有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成立了一个技术化学物理所,瞄准了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之——超细颗粒材料,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这一信息自然牵动了我的心,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干的?经约定,我在春节前拜访了这批年轻人的带头羊、该所所长、一位刚三十岁的教授胡黎明。

胡先生是我采访过的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胡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十分沉稳、很有自信心。

关于这个所的基本概况,胡先生以三个特点作了概括:其一是全是年轻人,30岁左右,自己组织起来;其二是学术层次高。大部分成员为硕士、博士生;其三是科研人员的学科面较广,20多个人跨及11个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超细颗粒材料(又叫纳米材料)研究,包括超细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物理化学特性、超细粉末表及其面处理技术复合材料的开发等,涉及到一系列高新技术,如最近开发的磁粉、磁浆制备、在磁带上的涂覆技术;表面处理后的陶瓷材料、超细颗粒的研究、制备。

听胡教授谈起超细颗粒材料(纳米材料),令我兴趣大增,我知道这是材料科学和应用化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颇受关注的新生长点。这一材料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潜力很难估量,称其为材料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化绝非夸大。月前即使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研究开发这-技术的历史也只有10年多一点。我们国家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新动向,有关部门调兵遣将,作了短、中、长期的科学安排,以求在这一高科技领域与洋人一争高下。我很感兴奋的是我的这位采访对象恰好是国内参与这一高科技比试的强有力的人物,自然我不会放过机会。以下是胡教授作为一名临阵指挥员对这场没有硝烟的高科技竞争的各方实力所作的分析。

日本是最早跨入这一领域的国家(1981年),当时称月光计划,其中四分之一内容即是研究超细粉末。由国家出面组织高校、研究所招标,成立了很多小组,分别从事结构、功能、结晶学、化学、工程研究,最后综合起来开发复合材料。他们科研人员的年龄多在35岁以下,他们的投资较大,一般都上亿。日本在这方面成果较多,具有较大的优势,特别在粉末的物理性能、应用方面突破很大,如在磁粉方面,其录音、录像带有不少已经使用超细粉末技术。

美国将这-技术用于军事居多,在火箭开发方面使用金属铝粉作火箭燃料,燃值高、颗粒细,可在空气中自燃。有海湾战争中,美军飞机的隐形涂料就使用了超细金属铁粉。这是美国在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进展。

德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近年来每年都投以很大的人力、资金。

对国外这一领域发展的总体评价是,美、日、德等国已经全部启动,并都在国家支持下进行,已有部分产品进入应用。总体上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学科,技术上也尚未成熟,仍处于上升期。

反观我们国家的情况,我们这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很大。国内前几年已形成超细材料热、纳米热,专门组织人力来研究则是80年代后期的事。国内先后参加研究的单位有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沈阳金属所、上海硅酸盐所、长春应化所、中国科大和我们华东化工学院等。中科院于1991年11月在合肥开会,由严东生教授主持,纳米材料已被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上各家单位各有所长,我们研究所的特色在于超细粉末的制备技术的工程研究及其反应器放大,这方面我们有优势。

目前,超细粉末尚未在我国形成产业化,离产业化最近的是我们所,我们二个产品已进入中试规模,一是超微粒磁粉(用于录音录像带),另外一个是超细碳酸钙,用于高档汽车油漆、功能塑料,工程塑料等。

话题由国际、国内到他们所。我注意到他们研究所门口有一块“上海市超细颗粒材料工程中心”的铭牌,即向胡所长问起这方面的情况。胡所长介绍说,我们研究所的方向就是高档粉末制备技术的工程研究和工业反应器开发,这个方向是对的。国内有一家大所,在实验室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未经中试这一关,即组织批量生产,由于仓促上马,结果失败。所以工程技术研究一定不能少中试这一环节。我认为从制备的角度看,小试(指实验室研究)搞好了不一定会形成产品,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进行过程放大工程研究。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就一直坚持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试图在科研向产业化过渡,转移中构建某种桥梁。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我们研究所的工作已在国内外得到完全承认。市经委、科委等确定以我所为中心的上海市超细颗粒材料工程中心,现有理事单位20多家,国内一些权威专家都诮到技术委员会。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碱法合成超微粒Y-Fe2O3CO-Y-Fe2O3磁粉、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超细氮化物及TiO2,液相法制备超细SiO2、Al2O3、Al2O3-SiO2等。在开发上述超细粒子过程中,我们不仅建立了成熟的制备工艺,而且开发了利用微观混合控制粒子形态等先进技术,同时还系统开展了制备过程放大规律的研究。我们的中间试验已能提供相当数量的粉末产品,其中“超微粒r-Fe2O3磁粉制备技术及反应器开发”项目被专家们认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首届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上,该项目荣获第一名。

听胡教授谈起磁粉,令人马上想起录音带。现在国内市场上好销的全为进口的音带,如TDK、SONY等。国产磁带质量何时能令人满意,我想这是国内很多消费者想了解的。胡先生并不讳言这一现状,但他的介绍使人看到了希望,磁粉目前的现状,我们国家完全依赖进口。我们本身的磁带并不比别人差,但原材料是进口的,所以价格下不来。我们研究所现在研制的磁粉,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国产的。经测试,所有的指标均达到TDK磁带指标,已经过好几家磁带厂反复试验,这都有证明。前二个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我所获“中国首届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特别奖的古宏晨和陈敏恒院长时,不巧,中央台录音带用完了,小古随即将我们的磁带用上。中央台后来来信说,我们的磁带与进口带不相上下。广播带的要求是很高的,能得到电台的肯定,我们很高兴。

说胡黎明他们研究所已成为科研与产业化的桥梁,上海油墨厂与该所合建的华东克勒高科技研究所即是一例(这也是他们所的第三块牌子)。在一次离新技术转让会上,上海油墨厂得悉他们所的超细磁粉产品可用于高档磁记录材料制作时,即出巨资,厂校联手共同开发这一最新产品。上海油墨厂还花了15万美元购了2台进口设备,并每个月出资,使为这一项目工作的科研人员的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上海油墨厂舍得花钱,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与高新技术的重要性,也是因为与技物所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胡所长见我有兴趣,就又领着我到他们的中试现场实地看了一下。那是毗邻研究所大楼的一幢平房,里面是典型的化学反应试验场、有反应塔、电脑、测试仪等。虽已近下午五时,仍有一些科研人员在紧张地工作着。胡所长告诉我,近几周他们正在做一项攻关课题的中试工作,几乎每天都要搞到晚上9~10点钟才能回家。

这是一个高效、和谐、奋进的研究所,这批年轻人真正干出了一番事业,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归于胡所长的一套治理方略。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加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集体的战斗力。胡所长的介绍特别是他们的一套管理方法令我对这位30岁的教授更添了一份敬意,他的一套思路,包括管理方法确有独到见解,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好在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单位记者都先后造访过他,估计不久就有专文发表,介绍他的治理方法。

前不久,国内权威新闻单位组织了1992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该所的年轻科研人员古宏晨也荣列其中,在此之前,不少新闻媒介都纷纷报道胡先生及他的研究所,好评如潮。这批年轻人还只是小试锋芒,更多的事情、更多的课题等着他们去攻克。在今日的中国大背景下,胡黎明和他们研究所的这批年轻人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在采访结束后,我对此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