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烯科学开始了新的篇章

自从克莱歇曼(Kr?tschmer)与霍夫曼(Hoffman)等人发现C60多量合成法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年半的岁月。日本《化学》期刊专栏“C60研究的最新信息追踪”的系列文章报道,已结束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富勒烯C60相关领域的研究,又有一些重大的发现与进展。

如果说由克劳托(Kroto)与斯毛莱(Smalley)对C60分子,经实验观测提出足球形结构的假说,是“富勒烯C60专题”第一章的话,那么克莱歇曼与霍夫曼发现的C60多量合成法就应该是第二章。而当前C60在材料科学与生物体系的应用,正是依次开始了我们所期望的又一新的篇章、此文仅就富勒烯科学领域,在近年中引起科技界关注的发现,作为讨论的内容进行介绍。

内包金属富勒烯的提纯

金属原子或金属原子簇内包于富勒烯笼内,对所生成的内包金属富勒烯进行物性及分光学的研究,在富勒烯的研究中,是最令人振奋和有兴趣的课题。因为内包金属富勒烯是超原子(Super-atom)的典型,此物质的分光研究与固体物性研究表明,具有拓展科学全新领域的可能性。

在内包金属富勒烯的研究中,近年来最大的进展,是内包金属富勒烯的精制和提纯所取得的成功。由金属/石墨混合棒进行电弧放电,所制得的富勒烯金属内包物,与C60等比较其生成量是较少的。因此精制,提纯内包金属富勒烯时,必须对少量内包金属富勒烯之外的C60,C70以及高次富勒烯进行分离,此分离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法)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日本有两个研究组,最初使用HPLC对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分离提纯取得成功。三重大学,名城大学与名古屋大学联合研究组,对内包金属钪的富勒烯(Sc2@C74,Sc2@C82,Sc2@C84等)成功地进行了提纯(见图1a),另外,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组对内包金属镧的富勒烯(La@C83)的提纯提出报导(见图1b),而且动力炉核燃料开发集团的研究组最近也提出La@C82的提纯分离报告。至此,作为单相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分离与提纯,都是由日本研究组提出的报告。在此之前对内包金属富勒烯的研究,都是对与其它富勒烯混合物所进行的研究。这是因为以通常的HPLC色谱柱(如ODS色谱柱)进行分离提纯,存在较多困难。日本各研究组提纯内包金属富勒烯所以取得成功,是由于开发出分离富勒烯专用色谱柱的结果。

1.2

图1(a) 提纯的Sc2@C84及(b)提纯的La@C82的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图(LD-TDF),最早的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分离提纯报告

内包金属富勒烯的物性

由于内包金属富勒烯的提纯,获得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开创出内包金属富勒烯研究的新阶段。名古屋大学,三重大学与东北大学的研究组,在超真空下以STM(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对Sc2@C84的观测取得成功。由13CNMR实验检测可知C84是有D2,D24两种结构同分异构体组成。从而内包钪的Sc2@C84也可能存在同样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组成。上述研究组将Sc2@C84置于Si(100)2×1的洁净表面进行热蒸发并以STM观测,结果得出比较球形(78×8.9×8.6士0.5 ?)的STM图像。因为当前未能得出真实的原子分解能,Sc2@C84准确的分子结构尚不了解。但对STM图像分析可知,Sc2@C84的同分异构体是由D2d和三个D2中接近球形的同分异构体(D2-IOWa)所构成。Sc2@C84在STM图像的形状大小等方面,都与C84的STM图像很相似。这显示出2个钪原子是内包于C84的笼内。如果从Si以外的表面得到的STM图像、能显示出比较鲜明的内部结构时,则可期望获得Sc2@C84的结构与电子状态更重要的信息。

此外由Sc2@C84在Si表面多层吸附而进行的STM实验所得图像可知,在Si(100)2×1表面上Sc2@C84具有面心立方(fcc)结构。

明尼苏达大学,IBM公司与东京都立大学联合研究组对La@C82电子状态用光电发射(photo-emission)和理论计算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对La@C82的一些特性得以了解。即,(1)La@C82晶体是非金属的。(2)La原子不是存在于C82笼的中心,而是位于碳笼的附近,(3)La的价数是3价(La3+),(4)La的5d状态为原子La的定域态,仅较半占轨道SOMO(Singly-Occupied-molecular orbital)高出约~1.2 ev的位置。得出这些特征。图2所示为La@C82的价电子带的光电发射谱与C82光电发射谱相比较,可知La@C82谱是经连续变化的全谱,因波段1是确定于半占轨道SOMO,仅位于较费米面0.64 ev的位置。

1.3

图2. La@C82的价电子带的光电发射谱。为便于比较画出C82错,La@C82的波段1对应于SOMO

其次,分子研究所和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组测定出La@C82的氧化还原电位,结果得知,与通常空笼的富勒烯相比较,La@C82具有特征的氧化还原电位,(1)La@C82有与二茂铁(ferrocone)同程度的可逆氧化电位,是中等程度的电子给予体。(2)La@C82的C82因有-3的电荷,以循环伏安极谱仪可检测出可逆的5个波段。(3)La@C82与C60,C70,C84等空笼富勒烯比较是强的电子接受体。(4)第一氧化电位与第一还原电位异常的接近(~500 mv,C60为~2300 mv)。第一还原电位非常小的原因是由于La@C82的HOMO(高占轨道)仅有一个电子而成为SOMO(半占轨道),则La@C82-容易成为闭壳电子结构的缘故。又从La@C82-到La@C825-的还原过程,La原子并不是定域的,则全体的La@C82分子亦可认为是非定域的。

有关分离提纯Sc2@C84和La@C82等内包金属富勒烯结构的确定实验,当前虽已开始进行,但是单晶的X-线结构分析尚未完成。这是由于分离提纯出的试样量太少,而未能制出比这更好的优质单晶,也是其中的原因,这就有待于近期的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单晶X-线结构分析。如上所述,从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分离提纯开始,对其结构、反应和物性的研究已正规系统地进行。最近在前述日本各研究组之外,欧美各国的研究组对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分离提纯研究,也出现取得成功的报道。今后应用精制分离出的试样对各种内包金属富勒烯的科学研究,将预期出现新的成果。

单层毫微管的发现

最近一年来出现的C60相关课题,进展最大的是碳毫微管相关领域。碳毫微管是1991年日本电气基础研究所的饭岛等发现的。是具有多层套管的结构,而且其套管结构是碳毫微管的一大特征。最近单层(Single shell)的毫微管被几个研究组相继发现。日本电器基础所研究组成功地制出直径10 ?左右,非常细的单层毫微管。

该研究组将石墨与铁置于甲烷与氩气的混合气中,进行电弧放电则生成碳烟,在碳烟中发现了单层毫微管。所生成的单层毫微管中最细的直径为7.5 ?,这几乎与C60的直径(7.1 ?)大小相等,即此毫微管具有C60直径的超微观微管。

IBM公司研究组也独自发现了单层毫微管。IBM研究组用钴代替铁与石墨混合棒于He气中,进行放电则生成单层毫微管。放电后在容器中有蜘蛛孔穴状的碳烟生成,单层毫微管就是在这种碳烟中发现的。“蜘蛛孔穴”的大部分虽然是由钴原子簇粒子构成,但这部分如以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观测,可发现有直径10 ?左右的单层毫微管存在。约在同时,三重大学研究组用镍与石墨混合棒进行电弧放电,在负极堆积物的表现观测出单层毫微管。此时生成的单层毫微管直径是12~15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单层毫微管是不可能仅在石墨存在下,进行电弧放电生成的。

上述实验结果是很有意义的,即单层毫微管只有在Fe,Co,Ni等金属原子存在下,于电弧放电中,在等离子体存在时方可生成。再者,当对单层毫微管的高分辩TEM照片认真细致观察,可在毫微管的一端边缘处,存在有金属粒子的块状物。而且单层毫微管至此与多层毫微管的区别,不是存在于负极上堆积物之中,而是在碳烟中或是在堆积物的表面可发现。考虑到这些实验的结果,单层毫微管是在Fe,Co,Ni等过度金属粒子起到某种催化作用时,可认为能在气相中生成,相对的多层毫微管不是只在气相反应中生成,当受到电弧放电的电场影响,则可于负极表面生成。显然两者的生成机理有很大的区别。

由单层毫微管的发现可知,理论计算与实验取得很好的一致。按理论计算,单层毫微管(依管的螺旋性)可设想是由半导体构成的。将来当单层毫微管的分离提纯取得成功时,亦可一举在材料科学领域得以应用,这就有待于单层毫微管的分离提纯的突破性进展了。

巴基多层球(Bucky-onion)是星标物质吗

克莱歇曼与霍夫曼等发现C60多量合成法的开端,是与探索在宇宙星际空间观测到的,未确认的217 nm吸收光谱的起因有很大关系。当时曾期望C60能是此吸收光谱的起源物质,但被克莱歇曼等的C60论文所否定。实际对C60分离合进行吸收光谱研究。确认在220 nm附近C60有强吸收。除此之外在260 nm和340 nm也有强吸收。然而在宇宙星际空间存在的某种未确认物质,在260 nm和340 nm并没有吸收。最近巴基多层球(Bucky-onion)发现者乌加特(Vgarte)等人提出,作为未确认某种起源物质的巴基多层球在217 nm处有吸收光谱存在。

巴基多层球(Bucky-onion)与毫微管同样具有多层套层结构,其最大特征是近似于球形而其套层结构是充满至球的中心。(有如洋葱头的套层形态)。巴基多层球虽然是由电子射线(300 KV)照射毫微管所生成,但最近乌加特等依巴基多层球体积大小的程度,同样进行吸收光谱测定得知在220 nm附近有吸收峰存在。而巴基多层球的套层层数有变化时,则其吸收峰也随之出现位移。

当宇宙空间处于高温高压或处于低温低压条件下,可引起在地面上不可设想的化学反应,有进行反应的可能性。高温下管状和石墨状的平面结构已不能稳定,可认为能自发地向球状结构进行自我组合(Self-assemble)。重要的是在高温下碳分子经过缓慢降温冷却,向着没有悬空键(Dangling bond)的结构变化。就是在星际空间悬空键的可能达到最低限度时,碳元素集合体也不可能必然成为球形分子的结构。巴基多层球与星际物质的联系,将我们的兴趣从实验室诱向宇宙空间。富勒烯的世界常常保持着同宇宙空间的密切联系。

除以上课题之外,本刊本期未能刊出介绍的还有“富勒烯与生理活性”以及“水溶性富勒烯”等课题。特别是C60的二胺基(diamido),二酸基(diacid),二苯基(diphenyl)等富勒烯衍生物,是HIV酶(I,Ⅱ)和用于选择反应的反应阻化剂(Inhibitor)的作用,有较大的反响和呼声,促成此类课题研究的开端,是富勒烯在生物体方面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富勒烯与生理活性的专题,待后刊出介绍。

[《化学》,[日] Vol. 49,NO. 4(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