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环境宣言》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环境、资源、人口层面逐步扩展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系统中,这一思想已为人们接受,并已形成共识——

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上海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未来的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结合上海的市情,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对上海前一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关资料、报告进行系统研究,对比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关举措的基础上,目前上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快形成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手段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作为“第一推动力”,承担着综合决策、协调管理、组织引导、信息交流、资金筹措、服务监督等宏观管理的重要职能,必须建立高效、敏锐的管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各项方案的启动和实施提供保障。而在新经济浪潮汹涌而来、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必须形成市场化、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体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其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的市场机制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其中政府投入对其他渠道的投入起着导向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同时适时制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即那些能够产生新的财政来源的政策,以缓解有限外部资源紧缺的压力,并达到财政和资金的良性循环。需要注意的是,以市场化、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机制至为关键的是要面向市场,在具体的市场化操作中,上海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如分散行政权、定义财产权、股份制及证券化等。如1998年哥斯达黎加在美国上市“减少温室效应”气体证券(以其森林面积为基准),以此出售“环境服务”筹集资金,再进一步投入到可持续发展中。

其二,随着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的全面启动,建立上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已成当务之急。需尽快制订一套适当的、指导性的评价体系,较为客观地描述与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现状,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情况,并为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与协调提供量化的科学依据。建议参考国际上推荐的若干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主体的上海发展指标体系,逐步以此来替代目前采用的GDP指标体系。

其三,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政府上网工程中,加快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宣传,构建上海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如北京、沈阳等地,可持续发展已经上网。

逐步完善依法治国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机制

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障。尽快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机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首先,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观念。过去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与立法工作相比,法律观念的树立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民、法人的教育、培训,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使其内化为市民、法人的自我行动意识,一方面形成无形的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其次,进一步加强立法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效途径,研究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立法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建立上海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的研究和教育、培训体系,为立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制定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法律政策的配套与实践细则,有重点地制定具有上海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规范。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具有时代性、共通性和系统性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

最后,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执法力度,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能力的关键一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强化法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实现严格、高效、文明执法。

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科教兴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上海在新世纪发展的两大战略。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充分体现了以科技为重要内容的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要使上海的知识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全方位发挥经济作用,必须使其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配置、转移。近年来,上海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已走出了一些路子,但还需要继续探索,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理顺科研机构服务于市场经济等关系。

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上海经济发展的局面。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把高新科技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适用技术作为科技支持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使上海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上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达到43.9%,比1993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97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的比例达到13.5%,高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再次,发展高新技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技术储备力度。加强基础研究,重点领域争创国际一流水平,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最后,通过科普产业化和加强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研究,努力提高市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

增强产业化趋势下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市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特别这几年的建设,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到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人才高地。但从可持续发展实施的角度而言,上海仍有不小的差距。

重点突破,有效实施,大力推动教育产业化。现在已明确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实际上许多地方已经做了大量探索。教育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教育产业化将对上海经济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水平,注重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扎实稳妥,又要抓住机遇。上海应重点建设好几所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搞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科技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材和有关教学之中。加强人口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教育以及中国国情教育和全球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教育。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与发展》等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研究生专业或课程。

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人才的战略储备。

推动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从而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必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既是资源的利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应积极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现状来看,首先,上海是工商业集中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企业越来越直接地面对国际范围内的强力竞争,而“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质量保证壁垒”已经成为制约上海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经营模式,正在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旨在确保“美国制造”长期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的美国竞争委员会认为,新的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是指能否创造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的能力,原来那种二维(Q质量、C成本)的竞争模式已发展为多层面的五维(Q、C、T时间、S服务、E环境)竞争新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给企业的竞争力注入了新内涵。近年来在《财富》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中,许多企业在战略上从单纯注重防止污染、清洁环境转向了开发有利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清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企业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又带来了滚滚利润。与此对照,90年代以来上海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虽大幅度提高,但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因此,就下一步的发展来说,首先,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参与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政府可以法规政策的形式予以优惠,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工商企业中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技能教育,加强清洁生产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促使企业环境成本“搭便车”向内部化转变。

第三,可通过积极推进ISO9000体系、ISO14000体系等认证工作,以及对绿色企业实行返还利润、扶植其打入国际市场等手段来带动企业逐步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加大促进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是上海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上海公众和社会团体当前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水平与参与程度尚待提高,需要多方面引导,促进参与、充分调动公众和社会团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公众与社会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推动网络。以宣传、教育培训为手段,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以科学普及和文化宣传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通过以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通过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培训,强化各级各类专业人员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

2.建立上海可持续发展培训基地,编写和出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科普出版物。由上海市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市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进行总体指导、协调与管理,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培训工作。依靠各级党校、行政管理学院和干部培训中心,将宣传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机地纳入到广大干部的岗位培训中心。

3.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科技园区和活动场所。利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等开展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公众通过各种媒介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参与兴趣。

4.制定、执行可持续发展行为规范,建立各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志愿者队伍。推动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方式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关心、参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