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今年是我国著名实验生理学家、现代生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张锡钧院士(见上图)和英国科学家盖达姆(J. H. Gaddum)爵士共同创建乙酰胆碱生物定量测定法70周年。

1933年,张锡钧和盖达姆在英国《生理学杂志》上首先证实动物组织内存在乙酰胆碱,进而发现脑内及交感神经内存在乙酰胆碱而斐声生命科学界。这一开拓性的成果,对于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提高中、青年的思维与记忆能力和延缓老年人健忘和痴呆症发挥了重大作用。

乙酰胆碱生物定量测定法在国际上沿用至今,是生物学中的一项经典之作。

当进入老年后,随着年龄增大,老年性痴呆症的患病率也在增加。根据资料介绍,我国目前平均每年约有30万以上的老年人患有老年性痴呆症。在我国一项“九五”科研攻关成果报道中提到,该课题研究人员在对国内405名痴呆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其中竟有302名患者误认为自己是老龄化的正常表现,而不是患病,因而从未去过医院就医。而在仅占被调查人数约四分之一的就医患者中,只有2%的患者是采用疗效确实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在我国患老年性痴呆症的患者中,能得到正确治疗的不到0.6%,百里挑不出一来。

老年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或早老性痴呆。它是一种进行性病变,病情持续发展,是一种不可逆发展的疾病。它的突出症状是记忆障碍,对于刚发生的事记不住,忘记自己的姓名和住址,不认识家人,孤癖,自私,情绪不稳,到晚期患者失去说话能力,身体衰竭,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会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最终造成死亡。

老年性痴呆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已有研究,它与老龄化、遗传基因、神经递质及神经元,包括其他疾病影响等因素有关。虽然从医疗方面现在尚无法根除此症,但可以通过药物和护理,延缓一些严重的临床症状出现。

人类的大脑中各个神经元间靠神经递质沟通。在众多神经递质中,乙酰胆碱是传导联络大脑神经元的主要递质。没有乙酰胆碱,神经元就互不相通。随着人体机体的老化,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明显减少。人体缺少乙酰胆碱还将加速脑细胞的衰亡,使记忆力下降,进而导致老年性痴呆。在美国,经过国家批准可在临床上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共有三种,其作用均是阻止大脑中神经化学递质乙酰胆碱的裂解。在我国正确的治疗方法也是沿用国际公认的针对乙酰胆碱的治疗,通过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控制病情。至于基因治疗及其他预防和治疗方法距在临床上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由于乙酰胆碱不能在体内自然合成。为了延缓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预防和延缓措施应从中、青年开始,除了通过合理饮食不断补充乙酰胆碱外,应有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同时还要心胸开阔,有一个稳定、良好的情绪。

乙酰胆碱不仅与老年性痴呆症有关,人体全部骨骼肌的运动、内脏活动、许多腺体的分泌、神经、感觉、记忆与思维活动等都受到乙酰胆碱的控制和调节。此外,乙酰胆碱还具有调节神经机能状态、维持肌肉张力、参与实现神经营养机能等作用。乙酰胆碱系统的异常将产生多种疾病,甚至致命的中毒反应。

证实动物组织内存在乙酰胆碱,并发现脑内及交感神经内存在乙酰胆碱是20世纪30年代轰动生命科学界的杰出成果。这一开辟研究新方向的重大科学发现是由长期领导我国实验生理学、中国现代生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张锡钧院士与英国盖达姆(J. H. Gaddum)于1932年完成。

事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为弘扬科技创新的伟大成果、鼓舞人们在攀登科技高峰中不断做出新贡献,现以此文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