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增长非同寻常, 但在惊人的统计数字后面, 也有着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1569502017(1)

 

  编者按:7月24日出版的《自然》(Nat ur e)杂志刊发中国专辑,从经济、科技、环境、人口政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扫描,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多极科学中心之一,前提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帮助科学家发展的科研环境、有效推动基础研究和本土创新。为使读者了解《自然》中国专辑的主要内容,本刊特作选载,并约请原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先生作相关的解读。
 
  关于中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议论,往往主要把它作为一个数量大小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拥有超过13亿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十分参差不一的地质地貌,从东部的黄河平原到西部的喜马拉雅高原。在科技方面,中国现在的出版物数量超过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它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列世界第三。你很容易在中国找到世界之最。除中国外,还有哪些国家会通过改变1000多公里长的大河的流向来重新配置水资源的呢?然而这些庞大的数字只是表象,中国人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已比17世纪时小了。许多分析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期不会持久,中国科学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会取代美国成为新的霸主,却会在无主宰国家的、更加多样化的世界科学界中发挥很突出的作用。再者,中国不断增强的科学实力虽然越来越证明了亚洲国家科技缺乏原创性的观点的错误,
 
  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实力是否会使中国科研机构能在从药物开发到纳米技术以至空间科学的所有科学前沿成为重要角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优先项目,经济和科技发展较晚的国家尤其如此。单纯按照先前的科技大国设定的程序去竞争是危险的;而如果中国决定大量投资于清洁能源生产,那么这不仅适应了中国自身的需要,而且会大大地赢得全世界的尊敬。事实上,凡成为中国国内优先研究项目的世界性课题几乎都有很好的前途。这些优先项目包括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地震预测和抗震建筑技术、水灾防治和抗旱作物培育等———所有这些都可在世界其他地方广泛应用。同样在卫生方面,中国国内的挑战也是全世界的挑战。例如,抗疟药物artemisinin(取自蒿类植物)就已成为中药最值得庆贺的贡献之一,禽流感是中国国内的流行病,艾滋病现在也已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能使中国科学的运作方式改变到多大程度。去年,已提请立法以容许研究工作出错,这说明在国家研究机构的层面上,对于科学如何运作的误解是何等地根深蒂固———这些误解会窒息冒险精神,提倡遵从统一。但有人怀疑这方面的努力对于解决因根深蒂固的等级制文化而产生的问题,可能收效甚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更为宽松的对于自由表达的社会承诺,真正富有生气的科学文化是否可能出现?挑战权威和大胆怀疑的权利是科学探索之必需。中国政府正越来越承认要从科学家那里获得最大的价值,就得给予他们足够的资金、最少的干扰。国外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现在颇能挑战他们的教授了。在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里,对权威唯命是从的气氛显然是在消退之中。不知这种思想解放能行进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