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的早期拥护者为技术呼吁更大发展空间之时,出版商们则在一旁紧张地观望。那么,科学界是持什么态度?三分之一以上的化学家反对论文公开出版,你是否对此感到惊讶?

 

  科学出版业的转型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一场消耗战。早在2001年,《自然》杂志就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未来“在线访问一次文献”的观点。如今看来,这些观点已不再陌生。当时,公共科学图书馆的创办者提出研究成果应该集中保存在一个免费的、可在线访问的数据库里。技术控们盛赞这一提法,因为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出版方式,数据库可以让人便捷地从大量出版物中查询和检索所需资料。他们同时认为这么做需要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出版商们则指出必须有人提供资金以出版日益增多的知识信息,同时还在为如何创收争论不休。
 
  然而,在这场争论中,缺少了来自科学界的声音。十多年以来,《自然》杂志的发行者――自然出版集团(NPG)――采访了23 000多位科学家,旨在了解或听取他们关于开放式出版的想法和意见。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科学家们能做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到底想要怎么做。调查结果(该项调查结果不久将公诸于世)显示,很多科学家的思考依旧停留在互联网这个开放式共享平台本身,他们还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利用这个平台公开研究成果。
 

科学家们分享和再利用信息的方式受技术的驱动,同时也受制度规范的影响和约束。

  调查初步发现,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的态度不尽相同。在生物学界,调查对象在过去三年所发表的论文中,17%是由作者预先支付出版费而实时向读者免费开放,超过一半以上的生物学家表示愿意或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发表过论文。而在化学界,这样的论文比例仅占4%,发表过开放式论文的化学家不到四分之一。在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生物学家认为“论文应该公开出版”,然而,同意这种观点的化学家不足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持观望态度。
 
  对于如何广泛共享和再利用这些信息,科学界同样也没有达成一致。在上述调查中,45%的调查对象赞成开放式发表文章,但仅有22%的人愿意将这些开放式发表的论文进行商业化再利用。另一项由Taylor&Francis出版商发起的对大约14 500名学者(不包括艺术和人文学家)进行的调查同样发现,40%的学者认同论文开放式发表,或是同意他人以任何方式再利用这些科研成果。但是,只有18%的学者能够接受他人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获得商业利润。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并非缺乏思考,而是没有理解透彻。譬如,当NPG让科学家们在共享许可证、无衍生产品许可证以及CC-BY许可证中选择一种时,85%人回答说:“不知道”。
 
  新技术有力促进了出版业向数字化时代的迅速转变。这组文章展现给大家的是: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各种途径来发表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如《自然》杂志之前提到的,未来的研究型文献将理所当然的成为纸质资料、数据和软件的混合体,并具备分析、注释、可视化以及引证等多项功能。为此,科学出版界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
 
  标准是一种需求,而不是补充,它将帮助科学界和出版商更好地抓住机遇。我们知道,在线开放式期刊作为主流的出版方式被认可,主要归因于2001年以来科学体制和研究资助方的大力倡导。
 
  过多的出版形式可能会造成网上可获悉的信息支离破碎,科学家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信息有效共享和再利用。然而,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答案,一场革命还不足以满足所有的学科领域。
 
 

资料来源 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