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近52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分散着13,000个岛屿。虽然这个国家的面积是联邦德国的21倍,但陆地面积却只占38%,这些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导致中央政府面临着大量的管理问题和组织问题、印度尼西亚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是综合能量发展战略方针。

印度尼西1的人口超过1亿6千5百万,人口占世界第5位,另外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为2.2%。但是大量的人口——几乎达62%——集中在爪哇,那儿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达690人,而苏门答腊的面积为爪哇的2倍,但人口却只占19%,然而在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婆罗门的一部分)仅占4.5%。

爪哇如此高密度的人口需要大量的能源与之相适应,迅速发展并卓有成效的商业化项目刺激了能源发展。国内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是这种趋势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是大多数的能源却位于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远离急需能源的中心地带。

以发展印度尼西亚独立的综合性能源政策为宗旨,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PLN)和联邦德国研究开发部委托Kraftwerk Union(KWU)和Siemens(西门子)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综合研究。Kraftwerk Union仅限于建造发电厂,这些厂属于西门子控制,并由西门子公司提供输电诀窍和该项目的设备。

这些合伙者提出的是一个以2004年要求的能量为基础的电源计划,并详加说明。分析了各种各样的能源输送工厂以及不同的能量输 - 系统。计划决定把3个主要的岛屿划分为11个动力区,每一个区域拥有它自己的能量供应系统。在目前的安装容量的基础上,它制定了一个未来最最经济的电力供应情况的“基本兰图”。

目前印度尼西亚正处于其历史的转折点。迅速增加的人口,稳定而独立的政权;迅速发展的工业化正提出了相当多的新要求和供应力。直至几年前,仍处于“低收入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已步入“中等收入”的地位。然而在1982年,人均收入每年仍低于600美元,大约64%的劳力受雇于农业、林业和渔业。

石油是印度尼西亚最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占外贸的70%。但是它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煤。据估计其储藏量几乎达240亿吨,其中约有50亿吨已开始钻探。这些能源的发展(相应降低了石油的消耗量)将扩大石油出口量,以便获得更多的外汇,进一步推动了建立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工业化运动,它将来应该停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煤,而现在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目前不断增加的能源要求。而对发电部门来说,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印度尼西亚未来的能源提供了另一种可靠的保证。显然,一个综合性的天然能源发展战略已确立了。

在决定一项切实可行的计划过程中,合伙者根据印度尼西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最最确切的电力工业方案。该方案包含了高低二方面的电力学求,降低了贴现率,投资和燃料成本。在高低电力要求方面每年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1%。利用特殊的计算机程序编制设计模拟能量输送问题(除去综合性最佳化问题之外),研究确定了交叉行动方案。例如,假若对电力供应的要求预计每年超过1%时,将建议增加大量的核电站。为了有利于今后的计划,每一方案均与总的预算成本所派生的电力供应策略相联系。如作为主要能量的燃料成本,煤电的输送,对发电厂和电网扩建的投资成本,可变的和固定的操作成本均被归入预算之中。

尽管有这些变化因素,代表最经济的发展战略的清楚的方针则可从这些分析中产生出来。这包括:火力发电厂深入细致的扩建方案;连接苏门答腊和爪哇的高压直流输送线路的安装;逐步在苏门答腊安装一条南北向的电网,与港口设备和运输能力的发展联结在一起,在爪哇扩大加里曼旦煤的利用。

整个战略的中心问题是该国煤矿资源的巨大发展计划。这一策略考虑到诸如地形,水资源和运输。例如,在苏门答腊大量的煤位于远离海岸的山岭中,在那儿无水可加以利用a面对这一事实,已建议矿井傍的火力发电厂与干燥冷却塔一起建造。虽然这一方式比传统的系统更为昂贵。但它证明比建造一条煤炭输送线来得便宜,事实上,研究表明把煤从苏门答腊运送到爪哇将比从加里曼旦运送到爪哇多花费25%,在加里曼旦,大多数的矿井安置在沿海地带以及未来的港口傍。因而研究建议输送电力通过苏门答腊以代替输送煤。关键是在总计划的前后关系内考虑单独的方案。

西德——印尼联合研究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部工作应该由二家密切联系进行工作。为保证让合作者获得最佳利益,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PLN)的代表由设在E-rlangen的Kraftwerk Union代为培训。PLN的专家们知道如何利用这种程序来模拟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旦这些地区间的以能量交流为目的的程序编制。

—旦实现这一战略步骤,这种培训方式将被转让给雅加达的PLN总部,在那儿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另行编制程序,并开始示范表演。

眼下印度尼西亚的能量计划专家能够应用PLN的计算机的ECOT模式来训练他们自己的工作人员。他们有手段来制订有充分依据的有关投资来开发巨大的能量以便满足今后20年内需要的计划。

[Siemens Review,198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