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一字千金”之说。说的是吕不卒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之后,公布于咸阳市。若有人能增减一字,给予千金。然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要问千字值多少钱?倘若问的是标准,国家自有规定:著作稿每千字为20~30元;翻译稿酬每千字为8~24元,这还是1990年后新的稿酬标准,倘若问的是期刊定价,即可告诉你,千字只值2分钱。不信请看:以1993年为准,《世界科学》定价2.40元,字数为12万字,平均千字为2分;《科学》定价为2.60元,平均每千字为2分2厘;《自然杂志》定价为2.25,平均每千字为1分8厘,这三种自然科学期刊,在科技和教育界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其价格就是这么一个标准。

一千字只值二分钱,在大呼大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实在是令人心寒的。知识到底值不值钱?答曰:不值钱、如今,是再也找不到比这便宜的东西了。

办期刊,是进行知识产品“生产”的。我们付给译者稿酬每千字平均为12元(这实在是一个低标准的稿酬),实出无奈,有愧于译者,而我们卖给读者的每一个字只有0.02元。 实际上,我们编辑部只能收到0.012元(其中40%是邮局的发行费),也就是说,成品价(期刊)只有原料稿价的千分之一,这里面还不包括审稿费、编辑加工费(工资)、校对费、排版费、印刷费、纸张费、装订费等。因此,自然科学期刊大多是出一期,亏一期,包亏不赚的。

编辑部的同事们辛辛苦苦办刊,乐为人作嫁衣裳,倒也无所谓,我们心甘情愿。问题是这亏损的包袱压得大家透不过气来,只好通过改革,创收来弥补亏损。

编辑部的同事工作是够劳累的了。每月生产数千本期刊(我们的产品),却要赔本数千元,大家怎么也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在旧社会,鲁迅先生的小说一版印刷3000本就可以赚钱了,而如今印刷七八千本期刊却还要亏本。相比那些个体饮食店,大家的困惑更加难以消除。别的暂不说,就说冷拌豆腐吧,老板从市上买回盒装豆腐(0.65元),外加一只皮蛋(0.45元),几根小葱和榨菜(0.10元),其成本只有1.10元。然后它的售出价却是6.00元。先后不到几分钟,就赚5元,除掉应交的税收外,这一盒冷拌豆腐稳赚2元。一天卖出20盒,一个月是600盒,就赚1200元。可见,知识产品不如物质产品值钱了。

显然,亏损的原因在于科技期刊的定价不合理。翻开“1994年上海市邮局报刊变动通知单”,发现296种期刊,其中调价的有202种,调价面达70%以上。尽管调价了,这些期刊还是亏本的。

1994年,本刊的定价没有变化,仍然是2.40元一本,亏损是无疑的,与调价后的期刊相比,《世界科学》是便宜的。我们所以不调,是因为考虑到读者的利益,只要能够支撑一天,我们就支撑一天,能支撑一年就支撑一年。只有到了无法支撑下去的时候,我们再考虑调价。事实上,期刊的调价总是滞后的。印刷工价、发行费、纸张费、稿酬上涨之后,期刊才调价。 而这种滞后时间常常是一年。

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情况,无非是道明两件事:第一,科技期刊定价太低。科技期刊的定价应该有一个最低标准数,即以4000本为核价基数,成本加微利。也就是说一般科技期刊在印数达到4000本时,也就有微利了。第二,说明知识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的价值,前者应该更加放开些。有关政策因对它倾斜,对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花二分钱买一千字,是值得的,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