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工程”已得到了研究经费,它的研究对飞速发展中的科学社会影响起到了诸方面的促进;这些飞速发展着的科学,可揭示生命的本质进行,并可预测人类未来的命运。这项工作的许多方面,是由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承担着。已围绕几个有关题目,集中进行了讨论。科学,尤其是遗传学,是由社会范畴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议题组成;优生学的发展史,就是最普通的例子。遗传学的进步,业已困惑着伦理学。关键的问题是遗传的识别问题。遗传学的影响,必然会在政治领域中反映出来涉及到遗传信息的利用,被结合进政治和经济思想体系内和社会制度的意义中。

1993年出版的两本新书《破除基因神话》和《关系思想体系的生物学:DNA的学说》,论述了以上问题。但是其中的两位作者哈伯德和沃尔德,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社会科学家,而是地道的生物学家,他们的同行们评价说。这对于他们的观点,会有什么影响呢?

哈伯德和沃尔德的目的,是试图证明他们所论述的重要性:“遗传信息是怎么产生的;科学家、医师、使用者、保险公司、教育工作者和法律执行者们,是如何使用这些遗传信息的。”以可以理解的术语写出。他们针对遗传科学和其社会蕴含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其目的在于说服读者们相信:遗传学对人类的生存将产生深远影响;不能期望科学家们的保护作用:“我们不能坐等观潮,充当被动的崇拜者和受害者。”他们描绘他们的书是“一本基础的救生指南”。

他们的任务是破译“基因神话”,基因是所有健康和疾病的有力基础;生物技术学是“未来的潮波”;科学对政治和社会压力提供免疫力。按其分子结构,可对有机体作出解释;根据遗传学可以解释慢性病,例如癌病的发生机制。他们认为,在关系到动力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政治组织内,和在涉及市场压力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中以及在受到商业联系的科学的社会组织中,滋生着基因神话。他们表示,科学家们的兴趣,在于根据遗传学,而并非根据社会或环境条件解释正常和不正常,健康和疾病。

作者详细阐述了围绕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学的商业化意义而展开的斗争。科学家们和其所从事的职业与先出现的专利,有着经济上的联系,不能期望他们保护公众利益,即使他们有此愿望。作者们对由国立卫生研究院基于遗传学的社会和伦理影响进行的集资项目:“视人类基因组工程能够监督所要求的问题”,持怀疑态度。

沃尔德的书,收集了他有关现代生物学的思想基础方面的论文,比起社会政策来,更偏重于政治哲学。他也受到了科学思维方式的促进,破除了基因神话。有可能按还原论的观点认识世界,即在原因和效果之间,有若明显的区别。世界是由可被分离,并可被单独进行研究的小点和小段构成,他表示,这些信仰,作为现代的、更神秘的机能整体性的世界观,正像思想意识形态一样。

沃尔德高度评价了“生物学的思想体系”,坚持相信,科学只能对社会问题提供简单解释。相反地,他说:“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漂浮不定和杂乱无章的;没有简单的规则可循,或将对人类的过去进行解释及预测未来的力量”。事实上,在科学的认识和得到科学支持的社会实践之间,仅存有有限的关系。正如历史所显示的一样,科学具有思想和社会的双重目的。她能够向社会政治提供合法性;并向建立在自然范畴基础上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公提供合法性及辩护。沃尔德描述了遗传学的世界观——决定论(宿命论)和还原论。

沃尔德反对关于相互作用物观点的思维方式,不承认本性和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生物学和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他提倡“因果关系的一种全新标准”,基于生命有机体的生物学和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也必需被视为是科学家和社会之间的一类相互作用。正像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一样,所以,科学的优先权和观念,是由社会和经济势力组成。科学家是社会的生命力,他们的思想部分地形成自社会经验。

由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几个方面显示出哈伯德和沃尔德是生物学家。他们尤其擅长在遗传学的技术推广方面,他们并不赞成去分析为基因神话提供凭证的社会结构特征。解决办法,是公众的参与。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规定适合的选区或组织范围。他们并没论述业已化费了相当研究精力的参加者所遇到的真实困难。而且他们能够掩盖可使还原论和决定论产生吸引力的那些社会势力,的确,从对大众教育的目标出发,对基因的研究结果,正在揭示着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促使我迫切要知道有关大众参与的结果,和促进判定这些作者(和我)是否真受欢迎。

最后,和由非科学家们所写的书比起来,这两本书并无压抑情绪之感,在他们对科学进行的评论当中,充满着较多的冷嘲热讽;是因为哈伯德和沃尔德都是科学事业的内行。科学,尤其是遗传学,已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商业领域,并和私营企业结合,创造财富。科学作为对真理进行独立研究的形象已发生了变化;科学家们业已作出了综合反应。试图找到对某些问题作出回答的方法,这样一来,基因成为一种“主要分子”和基因组“人类的书”。另外,关系到他们同事的醒悟,和对冷嘲热讽及惊愕情绪的回答。很清楚,这两本书的观点,在科学面前,产生更广范围的影响。

[Nature,1993-年5月6日]